“嗡嗡嗡……”
清晨,脑袋里毫无征兆响起尖锐耳鸣。
本以为是没睡好,可声音越来越大,
像钻进了一只蜜蜂。
更可怕的是,一侧耳朵听不清声音,
世界变得模糊又遥远。
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?别不当回事,这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在“敲门”!曾经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属的耳聋、耳鸣,如今却频繁缠上年轻人。已有多人中招,是时候重视起来了!
part.1
什么是突发性耳聋?
突发性耳聋,简称“突聋”,通常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、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。虽说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突聋的高发人群,但近几年,突聋越来越年轻化。突聋不一定是完全听不见,更多表现为听力下降,还可能伴随耳鸣、耳闷、眩晕、听到声音就不适、耳周麻木等情况。
part.2
如何判断突发耳聋?
日常生活中出现耳鸣、闷胀感,怎么判断是不是突聋呢?
1.症状持续时间:突发性耳聋的症状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,且不会自行缓解。若仅短暂出现耳鸣,随后迅速恢复,通常无需过度担忧。但若耳鸣持续数小时甚至超过24小时,且未见明显好转,则应引起重视。
2.发病部位:突发性耳聋通常表现为单侧听力突然下降,即一侧耳朵听力正常,而另一侧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完全丧失。双侧听力同时下降的情况较为少见。临床上,判断突发性耳聋的标准通常包括:通过纯音听力测试确认,一侧耳朵在两个相邻频率(Hz)上,听力损失≥20dBHL。
若符合上述症状,应尽快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,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。
耳部解刨图
part.3
突发耳聋的常见病因?
年轻人出现听力问题时,很多人会将其归因于耳机使用过多。长时间高音量使用耳机确实可能导致内耳毛细胞损伤,增加突发性听力下降的风险。但耳机并非突发性耳聋的主要原因。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多种多样,且大多数病例病因不明。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(如流感病毒、单纯疱疹病毒)、血液循环问题(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血栓)、免疫系统疾病(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性关节炎)等。精神压力大和睡眠质量差也是突聋的重要间接诱因,尤其在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群中更为常见。
part.4
如何降低发病风险?
想要预防突聋,有些习惯必须得改。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,早睡不熬夜、适度运动减压。用耳习惯也得重视,比如戴耳机时:
|
1. 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%; |
2. 连续使用不要超过60分钟; |
|
3. 尽量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; |
|
4. 建议使用质量可靠的降噪耳机。 |
part.5
突发耳聋能否治愈?
临床上,将任何原因不明且在短时间内突发的听力下降归为突发性耳聋(突聋)。由于病因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,突聋的预防较为困难。一旦出现疑似症状,应高度重视,避免延误治疗。
突聋在临床上亦被称为“耳梗”,其发病机制与脑梗、心梗类似,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。早期干预对于听力恢复至关重要。如出现持续性听力下降、耳鸣、耳部闷胀感等症状,应在72小时内尽快就医,以争取最佳治疗。数据显示,约2/3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可在两周内部分或完全恢复听力。但若未能及时治疗,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,甚至永久性耳聋。
别再对耳朵的“求救信号”视而不见,从现在开始,重视听力健康,让世界的声音清晰如初。把这份健康指南分享给身边的人,一起守护我们的“心灵之窗”——耳朵!
【
·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
·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
·三级耳鼻喉专科医院
·全国连锁耳鼻喉医院
·省、市医保定点医院
·湖北省商业保险定点医院
©CopyRight 2006-2018 WuHan MinSheng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。 鄂ICP备2020018327号-5
武汉民生耳鼻喉专科医院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
©CopyRight 2006-2018 WuHan MinSheng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0018327号-5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